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7|回复: 0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之:探访压杆稳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3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引言:压杆失稳是欧拉 (Leonhard Euler,1707-1783) 在研究梁的弯曲曲线时首次提出来的,欧拉临界载荷公式为人们认识压杆失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随着桁架桥梁的推广,在不断的试验探索中,逐步完成了对细长杆、短柱、各种约束下压杆失稳问题的深入认识。

17世纪末期,莱布尼兹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tz, 1646-1716) 提出微积分后,在欧洲大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科学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扩展微积分的应用领域。雅各布·伯努利 (Jacob Bernoulli, 1654-1705,莱布尼兹的学生) 提出了利用微积分求解梁弯曲挠曲线的问题,如图1所示。
1.png
图1 雅各布·伯努利和梁弯曲变形的例题
“如图1(b)所示的悬臂梁,在其自由端作用一集中载荷P,求梁的挠曲线。”

随后,不甘落后的弟弟,约翰·伯努利 (Johann Bernoulli, 1667–1748) 又以公开信的方式,向全欧数学家挑战著名的“最速降线问题”,这直接导致了变分法的诞生。此时的欧拉正在向约翰学习数学,在丹尼尔·伯努利 (Daniel Bernoulli, 1700–1782,约翰的儿子) 的建议下,也转向了梁弯曲变形的研究。
2.png
图2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欧拉利用变分法研究雅各布提出的梁变形问题,不久后得出了与雅各布相同的结果:梁的弯矩Px 与曲率成正比
3.png
只要与材料力学稍加对比,就可以发现上式中的C 即为梁的抗弯刚度EI,但在当时弹性模量和截面惯性矩的概念还没有被认识时,欧拉称C 为“绝对弹性”。之后,欧拉围绕上式开展了各种载荷施加方式,以及梁存在微弯情况下的挠曲线求解,如图3所示。压杆失稳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如图中的AB杆。
4.png
图3 欧拉研究的各种挠曲线

欧拉大致是这样提到了压杆失稳问题:在雅各布的例子中,图1(b),载荷P 施加在悬臂梁的自由端,且垂直于梁轴线。如果把载荷P 的施力方向与变形梁施力点处切线所形成的夹角作为一个关键指标,当这一夹角很小时(已接近于压住),忽略上哪式中的一阶导数求解上式。该问题在数学上存在多个平衡解,而使得压杆发生弯曲的最小载荷即为压杆失稳的临界载荷(直线状态是压杆的另外一个解)。
5.png
不过,欧拉导出该公式后,只是对压杆失稳的初步认识。欧拉不仅不理解C 的力学意义,也没有讨论压杆的约束情形。尽管如此,欧拉开启了人们对压杆失稳的认识,得到了临界载荷与杆长平方成反比的结论,这为压杆失稳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看出,上式实际上给出了对于两端铰接压杆的临界失稳载荷,在材料力学教材中,这一结果为
6.png
1729年,荷兰科学家Pieter van Musschenbroek (1692-1761) 在他出版的《实验物理与几何》(Physicae experiment imentales et geometricae) 中第一次做出了压杆失稳的实验研究成果。他指出,失稳临界载荷与压杆长度的平方成反比,这正是欧拉公式中的结论。
7.png
图4 Musschenbroek和他测定压杆失稳的实验装置

随着桁架桥梁的推广,铸铁杆、柱等构件在桥梁工程上的广泛使用,压屈(失稳)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压杆失稳的工作也越来越多。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A.Duleau也曾讨论棱柱杆的压屈,他用很细长的杆子作为试样,小心的沿着轴心方向施加力(避免偏心压缩),得到了与欧拉理论一致的结果。大约在1824年,苏格兰机械师威廉·费尔班恩 (William Fairbairn, 1789-1874) 设计了一款杠杆式材料试验机,如图5所示。1840年,英国工程师霍芝肯逊 (Eaton Hodgkinson, 1789-1861) 利用费尔班恩试验机做出了压杆失稳方面的研究成果,验证了欧拉公式存在一个适用范围。
8.png
图5 费尔班恩试验机与霍芝肯逊各类试样

在霍芝肯逊的实验中,圆截面细长的实心压杆压屈结果与欧拉公式非常吻合。如上式,圆截面惯性矩为πd 4/64,代入后上式变为
9.png
霍芝肯逊给出结论圆截面细长实心杆的临界失稳载荷与d 4/l 2成正比(d 为试件直径,l 为试件长度)。在实验过程中,他也发现压杆的两端为平头和圆头时,以及压杆的长度和直径的比例 (l :d ) 对临界载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霍芝肯逊发现对于l :d 在121~15之间的圆头压杆,其临界载荷与d 3.6/l 1.7成正比。这个结论虽然看起来很不简洁,但在19世纪中期,处理桁架中的短柱失稳问题(这些杆件更多的不像欧拉公式要求的那样细长),在没有更好的理论成果下,霍芝肯逊的结果在工程上得到了广泛使用。可以看出,霍芝肯逊的实验也没有考虑压杆端部的约束,虽然考虑了平头和圆头两种形式,但在实际加载中很容易发生偏心压缩。后来,勒夫 (Love) 和利卫斯·果尔顿都提出过一些简化的计算公式。这一切都在暗示,欧拉公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根特大学 (Ghent University, 比利时学术排名第一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 的桥梁专家拉马尔 (E. Lamarle, 1806-1875) 最早提出了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他用临界应力σcr 替代临界载荷Pcr,给出了两端铰接杆件的压屈临界应力公式
10.png
式中,i 被称为截面惯性半径,i=I/A,l/i 为杆件的长细比。以长细比为变量,可以看出,临界应力σcr 与长细比l/i 的平方成反比,在 (l/i )-σcr 平面内为双曲线的一支。拉马尔指出只在σcr 在不超过材料弹性极限时,欧拉公式是合理的。对于铸铁压杆,拉马尔将弹性极限视为屈服点的应力,给出了长细比的极限值为
11.png
他建议当杆件的长细比大于该极限值时,采用欧拉公式。当长细比小于该极限值时,用屈服应力σyp 作为临界应力σcr
12.png
图6 临界应力随长细比的变化
图中r 等价于i,材料常数为:E = 200GPa,屈服应力为240MPa。

现在的教材中,上式考虑了长度因数μ,写成
13.png
长度因数μ 是根据不同的约束,杆件在轴向压缩下发生变形后,与两端铰接压杆相比,得到有效杆长的系数。如图7b所示为两端铰接压杆变形后的曲线,该杆长为标准长度l,当一端固定、一端自由,杆在轴向压缩时,变形如图7a。可见将其向下对称后,可将其视为是一个长度为2l 的两端铰接压杆,因此,其长度因数为2。对于一端固定、一端铰接时,可从变形曲线上的拐点位置确定出长度因数为0.7。同理,两端固定时,可确定出长度因数为0.5。由于拉马尔采用了两端铰接的压杆试样,所以长细比的极限值公式中,可认为是μ=1的情况。
14.png
图7 不同约束下的等效长度计算

1900年左右,约翰逊 (J. B. Johnson, 1887-1970,个人信息待查证) 针对于短压杆给出了一个抛物线的经验公式,引入弹性极限,欧拉公式适用的临界细长比所对应的应力低于屈服应力,从临界细长比所对应的应力到屈服应力之间,约翰逊用一条抛物线进行插值计算,如图8所示,失稳临界应力可通过下式求得
15.png
16.png
图8 约翰逊抛物线公式与欧拉公式对比(图中红色为Johnson公式)

在工程上,人们更喜欢直线公式,而不是抛物线公式。为此,工程师们又从约翰逊抛物线公式简化出了直线公式,首先,定义出柔度
17.png
将欧拉公式改写为
18.png

19.png

20.png
得到
21.png
当压杆的柔度(长细比)大于λp 时,用欧拉公式求解。小于λp 时,用下面的直线经验公式求解
22.png
其中,a 和b 为材料常数,由实验测定。后来人们发现,仅依赖于上式,有可能得出临界应力σcr 超过屈服应力的结果,随后又引入了λ0,即
23.png
求解上式,有
24.png
最终将压杆失稳问题区分为三个区域,当λ>λp 时,称为大柔度杆,用欧拉公式求解。当λ0<λ<λp 时,称为中柔度杆,用直线公式求解。当λ<λ0 时,称为小柔度杆,用屈服应力σs 代替失稳临界应力,如图9所示。
25.png
图9 压杆失稳的分段求解公式

压杆失稳以一维杆件为研究对象,较完整了研究了承受构件的失稳问题。在工程上,承压构件一般都要进行失稳校核,例如拱结构、承受压力的薄板、薄壳,这些问题使得失稳理论从一维走向二维。对于某些构件,虽然整体上看,结构不是受压,但在局部承受压力时,也可能出现失稳。例如,梁在弯曲时,一侧受拉、一侧受压,在受压一侧就可能发生失稳,虽然这是一种局部的失稳,但由于局部结构的突然改变,在整体上造成整个结构受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引发强度不足致使整个结构坍塌,这些都是工程中需要极力避免的问题。

参考资料:

铁木辛柯. 材料力学史

马宏伟.张伟伟. 工程力学十讲. 高等教育出版社.

Buckling.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ckling

Physics:Johnson'sparabolic formul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son%27s_parabolic_formula

来源:力学酒吧微信公众号(ID:Mechanics-Bar),作者:张伟伟。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1-17 06:19 , Processed in 0.07511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