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0|回复: 0

[综合讨论] 中国从古至今的著名声学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5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摘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声学方面也不例外,从古至今产生了不少著名的声学名人,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

  朱载堉
1.png
  朱载堉(1536-1611年)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 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系明太祖元璋九世孙,仁宗帝的第六代孙,郑藩王族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史学家、数学家。其父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

  朱载堉一生著书20余部,《乐律全书》则是他最有影响的一部,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即“新法密律”),解决了历来未能解决的旋宫转调问题,是律学上的重大突破,直到一百多年后,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才提出同样的理论。他创造了用于校正律管(即用于定律的标准器)管口的方法——“异径管律”。

  朱载堉还改编了《豆叶黄》《金字经》等歌舞音乐作品,编订了《乐舞全谱》,其中记有朱载堉自已编制的舞谱,大都是古代雅乐舞蹈,就其完整性来说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舞谱。

  宋应星
2.png
  宋应星(1587—约1666年)
  宋应星,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人,中国明代晚期科学家。宋姓在当地是大姓,曾祖宋景,字以贤,号南塘,曾任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为官清正,对宋氏后代有很大影响。祖父是宋景的第三子宋承庆,早逝。父亲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少孤,赖母顾氏及叔父宋和庆养育,少补诸生,四十年未出仕。宋国霖有四子,宋应星为第三子。与兄宋应鼎俱为同母魏氏所生。宋应星出生时,宋氏家族日益没落,而母亲又是农民的女儿,所以自幼易于接近农业生产和群众。

  崇祯七年(1634)至十六年,历任江西分宜县教谕、汀州府推官、亳州知州。明亡后,辞官隐居。他一生官位不高,学识渊博,撰有十多种著作,涉及自然、人文、军事等内容,现存崇祯十年刊印的《天工开物》《论气》等5种著作。《论气》是一部自然哲学著作,在《论气·气声》一文中,他通过各种音响的具体分析,探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认为声是气的运动,由于气与形之间的冲击而发声,以形破气而为声。声之大小、强弱,完全取决于形、气冲击的强度,他叫作“势”。急冲急破,“先得势而声生焉”。

  沈括
3.png
  沈括(1031-1095)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科学家。

  沈括于1063年考中进士,不久升为太史令。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大部分时间在开封研究天文,改革历法。1082年西夏攻永乐、绥德二城,沈括奉命力保绥德,因永乐失守,连累坐贬,调为均州团练副使,实际上被软禁。1085年哲宗即位大赦,恢复自由。1088年退居润州,筑梦溪园,汇集平生见闻,撰写了《梦溪笔谈》。沈括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一生撰书多种,据《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有22种155卷,但据《梦溪笔谈》和宋代诸家书目,此外尚有18种。现在尚存的只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残存本19卷和《苏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医方,其他均已失传。

  沈括的物理知识是多方面的,其研究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梦溪笔谈》中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领域。特别在磁学方面研究成果尤为卓著。在声学方面,用纸人显示声音的共振,是沈括的一个发明。古代的琴(或瑟)上,都有宫、商、角、徵、羽、少宫等弦,其少宫、少商分别比官、商高八度音。他剪了一个纸人放在少宫或少商弦上,弹动宫弦或商弦时,在相应的少宫或少商弦上的纸人就会跳动起来,而弹其他弦时,纸人则不动。用两只琴(或瑟),将纸人放在一只琴的弦上,弹动另一只琴时,相应的弦上的纸人就会跳动。沈括将这种情形统称为“应声”,并指出这是正常的规律。沈括在声学上还提出了“虚能纳声”的见解,即将牛革箭袋放在地上当枕头,“附地枕之,数里内人马声,则皆闻之”。从现代物理学观点看来,这是由于地面下传来的声波能量衰减小,而箭袋的空腔起了集声作用的缘故。此外,他还研究了古乐钟的发声、古琴的制作和传声等。

  汪德昭
4.png
  汪德昭(1905-1998)
  汪德昭,江苏省灌云县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国防水声奠基人、曾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汪德昭同志1928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34年6月赴法国巴黎大学朗之成实验室任研究生,1940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法进行科学研究。

1956年底回国,先后担任中科院器材局局长,原子能研究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七室主任,主管水声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1964年组建声学所并出任首任所长,1957年被增补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是《理论物理丛书》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振动、波、声学分部主编,《中国科技史料》主编,《科技导报》顾问编委。他是法国物理学会和声学学会会员,英国《低频振动与噪声学报》编委,联合国教科文组长前总干事姆博 (A.M'bow) 教授组织的知名科学家小组成员。欧美同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留法同学会理事长。他是全国人大一、二、三、四届代表,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发表了主要学术论文50多篇,同学生合作出版了第一部《水声学》专著"文化大革命"期间,声学所被撤销,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仍积极参与水声物理与水声工程的研究。他满怀发展我国声学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向邓小平同志写报告,建议恢复声学所。根据中共中央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他提出改革方案,使声学所科研工作很快走向正轨,科技成果硕果累累,1979年,声学所受到国务院的嘉奖。"浅海声场"研究进入国际前列,内波是浅海声场的前沿课题,也取得重大成果。

  汪德昭同志曾荣获法国声学学会最高奖章、中国物理学会荣誉证书及奖章、巴黎市政府荣誉奖章、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法国总统颁发的军官级荣誉军团勋章等多种重要科学奖励,1968年以来瑞典科学院还曾三次请他推荐诺贝尔奖候选人。

  魏荣爵
5.png
  魏荣爵(1916-2010)
  魏荣爵,中国声学家。湖南邵阳人。1937年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曾任南京三民中学、重庆南开中学教师,重庆金陵大学理学院讲师。1944年赴美留学,1947年获伊利诺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哲学博士学位。受聘该校物理系研究员。1951年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声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科院院士,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是中国声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声学会高级会员,全国政协第五至七届委员。

  魏荣爵长期致力于声学的教学和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声学、建筑声学、物理声学、分子声学、微粒声学、电声学、非线性声学、微波声学及低温声学等,是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首先开展语言声学研究,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用现场语噪声方法测量汉语平均频谱,试制成功“可见语言仪”,在中国第一次将语言变为图象。运用气体分子碰撞理论,论证雾气中存在低声波吸收,设计出光电雾滴计数器,首先提出用球壳法测量空气中的声吸收。在微波和低温声学以及水波孤子、混沌等开创性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声学系统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分岔与混沌”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声波在水雾中传播特性的研究”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声非传播孤子(波)和分岔及混沌研究”、“激光探针研究声场及表面振动位移”分别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撰有 《语噪声研究发音人音色》、《水雾中声的吸收》、《声学孤子与混沌》等论文100多篇; 出版有《魏荣爵文集》。

  马大猷
6.png
  马大猷(1915-2012)
  马大猷,国际著名的声学家,我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先生一直坚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开拓了一个又一个的声学新领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声学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50年代末,马先生亲自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现代化实验室的典型,也是发展我国声学的重要基地,马先生作为主要设计者之一的世界上最大的厅堂--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的音质,受到了国内外的赞赏。

  1958年,马先生亲自组织科研人员队伍,在我国率先(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早的)开展了语言声学研究,为我国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汉语语言信息处理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奠定了基础。

  70年代,马先生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开展了气流声学的研究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不但得到了具有很大学术价值的气流噪声强度的压力关系,还设计了非常实用的小孔消声器,解决了工业气流噪声的控制问题。马先生创立的微穿纪板理论已经在国外推文应用,成功地用于德国议会大厅的回场消除,受到声学界的普遍关注。

  80年代,马先生指导研究生开展了有源噪声控制研究,以他在建筑声学方面的专长与物理思想的敏锐性,在三维封闭空间声场简正方式有源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马先生在学术上始终站在前沿。90年代以后,年逾古稀,仍然带领一批有为青年进入了荆刺丛生的非线性声学领域,并很快在大振幅驻波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果。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不但率领声学所的研究人员向声学前沿进军,而且指导国内其它单位的同行共同前进。他所主编的《声学学报》(中英文版)就是推动声学发展、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马先生对我国声学标准化工作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应崇福
7.png
  应崇福(1918-2011)
  应崇福,中科院院士,声学家。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应用声学》主编。浙江宁波人。1940年毕业于大理华中大学物理系,1943年获(昆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物理学硕士学位。1948年赴美国布朗大学物理系攻读,1952年获博士学位。1940年-1941年、1943年-1948年任教于华中大学物理系,1951年-195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从事超声学研究。1956年入中国科学院进行超声研究工作,先后在物理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声学研究所曾任超研究室主任、副所长、迄今仍在声学研究所研究超声学。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

  1、对固体中超声波的散射,在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上,取得了创造性和系统性的成果。早在1956年,与人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各向同性弹性固体中平面纵波受球形障碍物的散射"论文,开创了国际上固体中超声散射领域的研究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又进一步深化了固体中几种障碍物散射瞬态超声波的理论分析,同时建立和发展了一种称为动态光弹的显示技术,用来目睹和记录透明固体中的超声波和它的传播过程。这样可以核对已导出的散射式,而在理论处理有困难的场合,则直接实验观察散射的情况。

  2、对压电超声换能器的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关于向固体辐射声波的理论,证明,除了熟知"表面换能"机理,另一个前所未知的"声电再生"机理,在厚度模换能器的换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有限尺寸的厚度模换能器,实验观察到,不仅向固体辐射纵波,也辐射横波;理论上和实验上证实了一种叫"应电压"的效应,这个效应是换能器所发射声波波形中首脉冲的起因;推导出圆形压电换能器的二维等效电路,以计入厚度振动和径向振动之间的耦合。

  3、在下列多个超声学的领域,发表了一些有新结果的论文:医学超声学、激光超声学、功率超声学、压电材料内部和表面上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油井中声波的传播、等等。

  4、出版的书籍中有:《超声学》(主编),1990年(中文),和《应崇福论文选集》(1998年以前的论文)。

  原文链接:http://www.1mayi.com/8999.html
  来源:蚂蚁博客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5-1-13 03:18 , Processed in 0.08898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