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理性力学是力学中的一门横断的基础学科,它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和严格的逻辑推理,研究力学中带共性的问题。理性力学一方面用统一的观点,对各传统力学分支进行系统和综合的探讨,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和发展新的模型、理论,以及解决问题的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
理性力学的研究特点是强调概念的确切性和数学证明的严格性,并力图用公理体系来演绎力学理论。1945年后,理性力学转向以研究连续介质为主,并发展成为连续统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理性力学的发展简史
1. 奠基时期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可看作是理性力学的第一部著作。从牛顿三定律出发可演绎出力学运动的全部主要性质。另一位理性力学先驱是瑞士的雅各布第一·伯努利,他最早从事变形体力学的研究,推导出沿长度受任意载荷的弦的平衡方程。通过实验,他发现弦的伸长和张力并不满足线性的胡克定律,并且认为线性关系不能作为物性的普遍规律。
苏联1987年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300周年发行的邮票 法国科学家达朗贝尔于1743年提出:理性力学首先必须象几何学那样建立在显然正确的公理上;其次,力学的结论都应有数学证明。这便是理性力学的框架。
1788年法国科学家拉格朗日创立了分析力学,其中许多内容是符合达朗贝尔框架的;其后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变形体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应力、应变等逐渐建立起来;1822年法国柯西提出的接触力可用应力矢量表达的“应力原理”,一直是连续介质力学的最基本的假定;1894年芬格建立了超弹性体的有限变形理论;关于有向连续介质的猜想是佛克脱和迪昂提出的,其理论则是由法国科学家科瑟拉兄弟在1909年建立的。
1900年,著名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大会上,提出的23个问题中的第6个问题就是关于物理学(特别是力学)的公理化问题。1908年以来,哈茂耳重提此事,但当时只限于一般力学的范围。
2. 停滞时期
约从20世纪初到1945年。这段时期形成了以从事线性力学及其相关数学的研究为主的局面。线性理论充分发挥了它解释力学现象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使与之相关的数学也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相形之下,非线性理论的研究没有多大进展,理性力学也因此处于停滞时期。
3. 复兴时期
从1945年起,理性力学开始复兴。复兴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达朗贝尔框架在连续介质力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变化是由1945年赖纳和1940年里夫林的工作引起的。
赖纳的工作是研究非线性粘性流体,过去长期不得解决的所谓油漆搅拌器效率不高的问题,因为有了这个非线性粘性流体理论而真相大白。里夫林的工作是在任意形式的贮能函数下,对于等体积变形的不可压缩弹性体,给出了几个简单而又重要问题的精确解,用这个理论解释橡胶制品的特性取得惊人的成功。另外,过去得不到解决的“柱体扭转时为什么会伸长”的问题也自然获得解决。这两个工作揭开了理性力学复兴的序幕。
奥尔德罗伊德1950年提出本构关系必须具有确定的不变性,这个思想后来就发展成为客观性原理。1953年,特鲁斯德尔提出低弹性体的概念。同年,埃里克森发表了各向同性不可压缩弹性物质中波的传播理论。
1956年以来,图平关于弹性电介质的系统研究,为电磁连续介质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57年托马期关于奇异面的研究是另一重大进展;1957年诺尔首先提出纯力学物质理论的公理化问题。次年,他发表了连续介质的力学行为的数学理论,这便是简单物质的公理体系的雏型,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简单物质谱系。
1958年埃里克森和特鲁斯德尔提出的杆和壳中应力和应变的准确理论,德国学者金特尔关于科瑟拉连续统的静力学和运动学的论文,引起了对有向物体理论的重新认识和系统研究。1969年科勒曼和诺尔建立了连续介质热力学的一般理论。
1960年特鲁斯德尔和图平所著《古典场论》,以及1966年特鲁斯德尔和诺尔所著《力学的线性场论》两书,概括了以前有关理性力学的全部主要成果,是理性力学的两部经典著作。这两部书的出版标志着理性力学复兴时期的结束。
4. 发展时期
1966年以来,理性力学进入发展时期。它的发展是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相呼应的。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理性力学本身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时又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理性力学的发展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公理体系和数学演绎;非线性理论问题及其解析和数值解法;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问题;古典连续介质理论的推广和扩充;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理性力学的研究内容
连续介质力学是研究连续介质的宏观力学行为。连续介质力学用统一的观点来研究固体和流体的力学问题,因此也有人把连续介质力学狭义地理解为理性力学。
纯力学物质理论主要研究非极性物质的纯力学现象。诺尔提出的纯力学物质理论的公理体系由原始元、基本定律和本构关系三部分组成。1960年科勒曼和诺尔提出减退记忆原理。在这个公理体系下,并给出各类物质的谱系是纯力学物质理论的中心课题。纯力学物质研究得比较充分,尤其是简单物质理论已形成相当完整的体系,这是理性力学中最成功的一部分。
热力物质理论是用统一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连续介质中的力学和热学的耦合作用,1966年以来逐渐形成热力物质理论的公理体系。这个公理体系也是由原始元、基本定律和本构关系三部分组成,但其内容比纯力学物质理论更为广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完整的热力物质理论,它正在各派学者的争论中发展并不断完善。
电磁连续介质理论是按连续统的观点研究电磁场与连续介质的相互作用。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电磁连续介质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现代连续介质力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混合物理论是研究由两种以上,包括固体和流体形式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的有关物理现象。混合物理论可以用来研究扩散现象、多孔介质、化学反应介质等问题。
连续介质波动理论是研究波在连续介质中传播的一般理论和计算方法。连续介质波动理论把任何以有限速度通过连续介质传播的扰动都看做是“波”,所以研究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在连续介质波动理论中,奇异面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到目前为止,研究尚少。
广义连续介质力学是从有向物质点连续介质理论发展起来的连续介质力学。广义连续介质力学包括极性连续介质力学、非局部连续介质力学和非局部极性连续介质力学。极性连续介质力学主要研究微态固体和微态流体,特别是微极弹性固体和微极流体。非局部连续介质力学则主要研究非局部弹性固体和非局部流体。由于非局部极性连续介质力学是极性连续力学和非局部连续介质力学的结合,所以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非局部微极弹性固体和非局部微极流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义连续介质力学内容在不断扩充,并已发展成为广义连续统场论。
非协调连续统理论是研究不满足协调方程的连续统的理论。古典理论要求满足协调方程,但在有位错或内应力存在的物体中,协调方程不再满足,这时对连续位错理论必须引入非协调的概念。这种非协调理论宜用微分几何方法来描述。最近又开展了连续旋错理论的研究,把非协调理论和有向物体理论统一起来是一个研究课题,但还未得到完整的结果。
相对论性连续介质理论是从相对论观点出发研究连续介质的运动学、动力学、热动力学和电动力学等问题。
除上述的分支和理论外,理性力学还研究非线性连续介质理论的解析或数值方法以及同其他学科相交叉的问题。
理性力学来源于传统的分析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等力学分支,并同这些力学分支结合,出现了理性弹性力学、理性热力学、理性连续介质力学等理性力学的新兴分支。理性力学就是这样从特殊到—般,再从一般到特殊地发展着。理性力学除了同传统的各力学分支互相捉进外,还同数学、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密切相关。
以下根据上海大学程昌钧教授撰写的《理性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整理
理性力学在中国的传播
1. 关于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
钱伟长 钱伟长发起成立理性力学专业组
在1977年,钱伟长,谈镐生,陈宗基等科学家发起“理性力学”在我国的研究,并建议成立一个有关的专业组或专业委员会,以便与国际同步。
之后,于1979年中国力学学会决定成立了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第一任组长为钱伟长先生。
1985年专业组改成专业委员会,正式命名为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的特点:
A、专业组向专业委员会过渡;
B、小型专业委员会发展成比较大的专业委员会,由第1届13人组成的专业组发展成第7届30人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说明队伍发展了、壮大了,研究单位多了,研究领域拓宽了;
C、老一辈科学家亲自掌舵,担任专业(组)委员会的组长,或者顾问,接力棒向年轻人一代一代地下传;
D、老中青相结合,后继有人;
E、多学科交叉,在专业委员会中既有力学各学科的科学家,也有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2. 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委员会的活动
为了推动理性力学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非线性力学的发展,促进现代数学和力学的结合,促进力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推动边缘学科的发展,培养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专业(组)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在钱先生的亲自领导和参与下,由专业(组)委员会发起并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会议,特别是两个系列的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即著名的MMM(3M)会议和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ICNM,同时还根据科学发展的需要,举办相关的学术会议来推动理性力学在中国的发展。
(1) 早期主办的讲习班和专题会议
· 1978年8月,举办了“理性力学讲习班”,地点:兰州,主持人:钱伟长,叶开沅。钱伟长主讲“张量的内禀理论”(10讲);苗天德、程昌钧、俞焕然介绍了“理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2讲);以及其他6个数学专题报告。期间决定翻译和出版德冈辰雄[日] 著“理性连续介质力学入门(连载)”,于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 1979年8月,召开“理性力学讲学讨论会”。地点:上海,主持人:钱伟长。会议重点:奇异摄动理论。
· 1980年8月,兰州大学叶开沅教授邀请Eringen教授来华(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讲学,系统介绍理性力学的有关专题,包括“微极连续统的理论和应用”、“连续统的局部和非局部理论和应用”、“液晶理论”和“波的传播”等。期间专业组决定翻译和出版Eringen著“连续统力学”及“连续统物理系列丛书”(19分册)。前者于1991年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后者1982-1984年间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
· 1981年4月27日-5月2日,召开“全国非线性波专题学术会议”。地点:合肥,主持人:朱兆详。会议内容涉及非线性波的理论和方法、气体中的非线性波、固体中的应力波、水波、等离子波、大气波、星系密度波等。
· 1982年10月18日-22日,召开全国非线性力学会议。地点:无锡,主持人:叶开沅。 邀请报告涉及非线性力学的一些主要方面。
· 1983年11月,召开“分岔、突变、稳定性学术会议”。地点:武汉,主持人:李灏。会议以邀请报告为主,系统介绍了与会议主题有关的4个方面的理论和应用。出版了“非线性力学的新发展——稳定性、分岔、突变、混沌”,主编:钱伟长。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这些专题会议的出席代表约450人,交流论文165篇,专题报告39篇。系统讲座3次。
(2) 关于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3M会议(国内系列学术会议)
3M会议可以理解为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也可以或理解为力学中的现代数学方法学术会议,是钱先生亲自倡导的国内系列学术会议。
钱先生认为没有数学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力学不可能得以发展;同时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力学和物理学。因此,他认为在全国组织系列3M学术会议是必要的,目的在于促进现代力学与数学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推动我国力学和数学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也希望通过3M会议引进国际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为培养我国一批新人创造良好条件。
以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为核心,自1986年7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之后,正式成为中国力学学会的系列学术会议,至今已成功地组织了十届3M会议,各次会议的主办单位和主持人如下:
· MMM-I (1986年7月) 北京大学(郭仲衡教授)
· MMM-II (1987年11月) 上海工业大学(钱伟长教授,戴世强教授)
· MMM-III (1989年5月) 武汉工业大学(郭友中教授)
· MMM-IV (1991年8月) 兰州大学(郭友中、程昌钧教授)
· MMM-V (1993年4月)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陈至达教授)
· MMM-VI (1995年10月) 苏州大学(姜礼尚、程昌钧教授)
· MMM-VII (1997年9月) 上海大学(程昌钧、戴世强教授)
· MMM-VIII (2000年11月) 中山大学(程昌钧、陈树辉教授)
· MMM-IX (2004年8月) 上海大学(戴世强、周哲玮教授)
· MMM-XX (2005年10月) 太原理工大学(戴世强、杨桂通教授)
每次会议都有文集出版,总计发表论文约1122篇,其中专题与综述性报告148篇。参加会议人数约1350人。
(3) 关于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ICNM(国际系列学术会议)
展开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的宗旨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非线性问题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原来的线性问题以及处理线性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都已不适合于新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非线性科学,力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钱伟长院士在《关于非线性力学》一文中指出:“本世纪四十年代,人造纤维与塑料的问世(它们的本构关系是非线性的)、航空工业采用薄的固体结构(因而产生大变形),飞机飞行速度要突破“声障”(跨声速),这就是非线性力学出现的工业背景和生产背景。在非线性领域中还出现了线性问题中所没有发现的新现象,唯一性的破坏与对称性的破坏(分叉),内在随机性(混沌)等等。在这一领域中,由于迭加原理不适用了,原先那些方法失效了,我们必须寻找新的途径。”
钱伟长院士在ICNM-I的前言中也指出:“非线性力学是当代力学研究工作的主流之一,而且还是很重要的主流。它不仅为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应用数学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创造了许多新的方法。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成就反过来又促进非线性力学不断取得成功。”
在前面所奠定的工作基础上,在我国广大力学和数学工作者已经在非线性力学的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的前提下,同时,也为了为我国学者的研究工作走出国门构建一个平台。钱伟长院士认为在我国展开“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在他的倡导下,以理性力学专业委员会为核心于1985年10月在上海展开了第一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即ICNM-I,之后又不失时机地召开了4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每届ICNM会议都出版了文集,总计发表论文约1157篇,其中专题与综述性报告109篇。参加会议代表988人,其中外宾338人。
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的特点
· 会议的规格和层次高,钱伟长院士亲自担任会议主席,副主席和指导委员会成员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例如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杰弗莱教授、原苏联“火箭之父”谢多夫院士、近代理性力学的开创人美国特鲁斯德尔教授等。
· 钱伟长院士亲自策划和组织会议,亲自确定会议的主题和大会报告。会议期间亲临会议指导。
· 主题鲜明,每次围绕非线性力学这个主题,但又有不同的重点,例如ICNM-I的重点是:(1)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中的本构方程;(2)有限变形和非线性弹性力学;(3)塑性力学的数学理论;(4)非线性波;(5)非线性振动;(6)分叉、突变、混沌和非线性稳定性等。ICNM-II的重点是:(1)弹塑性理论和连续介质力学;(2)缺陷、损伤和界面力学;(3)非线性板壳理论与非线性结构力学;(4)流体力学与非线性波;(5)分叉、混沌和非线性稳定性理论及应用;(6)非线性动力学;(7)相变与单侧问题;(8)力学中的数学和数值方法等。
· 每次会议都特别重视大会综述性报告的遴选,重视非线性力学的前沿性、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的科学分支,以便达到引领作用的目的。报告人既有资深科学家、院士,也有在第一线工作的年轻的有造诣的科学家。
· 参加会议的代表广泛,老中青相结合。例如ICNM-I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259人,其中78外宾人;ICNM-II有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159位代表;ICNM-III有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为代表,其中外宾50人;ICNM-IV有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位代表,其中外宾107人;ICNM-V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位代表,其中外宾50余人。总计参加会议人数约988人。
· 每次会议均出版了文集,总计发表论文约1157篇,其中专题与综述性报告109篇。为非线性力学、现代数学和力学的发展构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 学术气氛热烈,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切磋的目的,也为进一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达到奠定了基础。
MMM会议与ICNM会议发表论文总计约2293篇,其中专题与综述性报告257篇,参加会议人数约2338人。其他6次会议(包括系统讲座3次)的出席代表约450人,交流论文165篇,专题报告39篇。
总计参加会议人数约2788人,出版会议文集16部,发表论文约2458篇,其中专题与综述性报告298篇。在会议的直接推动下出版译著2部,系列丛书1部(19分册)。
3. 《应用数学和力学》——推动理性力学在我国发展的重要学术刊物
钱伟长院士创刊“应用数学和力学”的目的在于推动理性力学在我国的发展,推动现代数学和力学的结合,推动非线性力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发展,及时介绍力学中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成果。
“应用数学和力学”的中文版由重庆交通大学主办并出版,英文版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外由德国Springer出版社发行。“应用数学和力学”创刊以来,已连续出版28卷,298期,发表论文3717篇。
在钱伟长院士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下,“应用数学和力学”自创刊起就坚持了高起点、高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于:
· 亲自担任杂志的主编;
· 邀请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担任特邀编委;
· 有鲜明的重点:着重于推动我国理性力学的发展,着重于推动现代数学和力学的结合,着重于非线性力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着重于推动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成果的发展;
· 编委的广泛性,既包括力学各分支的科学家,也包括了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 坚持扶持年轻科学家,中文和英文版同时发表,编委对稿件的推荐制和/或者推荐制与审稿相结合的原则等。
经过了近30年的努力,“应用数学和力学”在推动我国理性力学的发展,促进现代数学和力学的结合,推动非线性力学的发展等诸多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应用数学和力学”在把我国的力学推向世界,向世人展示我国学者的成就方面发挥了桥梁作用;“应用数学和力学”为培养和扶持我国年轻科学家创造和提供了展示他们才华的大舞台,当年的许多年轻编委不过只是讲师或者副教授,如今他们都已经是各个领域的著名专家教授,其中担任首届编委的郭仲衡、何友声、钟万勰、刘人怀等后来还成为科学院或者工程院的院士。
经过了近30年的努力,“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应用数学和力学”都有比较高的声誉,并在逐渐发展和提高。
理性力学在中国的发展
自1977年钱伟长院士等发起在我国开展理性力学的研究开始,通过中国力学学会30年的推动,特别是在钱伟长院士亲自领导的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委员会的不遗余力的精心组织和推动下,经过了2-3代人的努力,理性力学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队伍壮大了,其中不乏在学术上有造诣的著名科学家。正如钱伟长院士在1997年10月为MMM-VII文集所作的序中所指出;“MMM-VII会议的召开,又正直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原专业组)成立二十周年。作为这个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我欣喜的注意到,经过大家二十年来栉风沐雨、艰苦奋斗,我们的基本队伍从区区几十人增加到数千人,在我们主持的两次国际会议和十二次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了千余项学术成果,当年的青年学者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
从MMM-VII会议到现在,又经过了10年,我们的队伍更壮大了,成长了,取得的学术成就更多了,水平也更高了。到目前为止,专业(组)委员会主办了10届MMM会议、5届ICNM会议和6次相关会议(包括系统讲座3次),参加会议人数约2788人,发表论文约2458篇,其中专题与综述性报告286篇。
代表性的著名科学家有郭仲衡、朱兆详、戴天民、陈至达、高玉臣、谢和平、郑泉水等。
2. 研究队伍壮大的同时,研究单位逐渐增加。主要研究单位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上海大学、辽宁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湘潭大学等。
3. 许多学校都开设了连续介质(统)力学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处开始,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大学、辽宁大学、重庆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湘潭大学等学校作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学位课陆续开设了连续介质(统)力学课程。
4. 出版了一批关于连续介质力学的译著、专著或者研究生教材。根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年以来,出版的相关译著、专著或者研究生教材近20部。
5. 取得了一批开创性的工作。例如,其中的代表性工作有:
(1) 郭仲衡在从事基础力学、应用力学、张量分析和数学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建立了两点张量抽象记法;在连续介质力学中率先使用Lie导数;得到非线性弹性动力学现存3个精确解中的2个;解决了3个本构基本量的正确定义及内蕴表达,所给出的伸缩张量率被称为“郭氏速率定理”;建立了开闭口薄壁杆件的统一理论;提出了对场问题普适可用的“主轴内蕴法”,简称“π-方法”等。
1987年<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的一般理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 郑泉水在力学基础研究中,提出了为建立现代张量函数表示理论完整体系而有待于解决的主要命题,并完整地解决了这些命题,将其归结为一系列的基本定理,构成现代张量函数表示理论的基础、基本框架及其应用基础。
创立了一种系统研究任意高阶张量各种各向异性结构的有力方法,并建立了任意阶张量(可表征各种可能的线性物理性质)的所有各向异性的分类。建立了各向异性张量函数的完备且不可约表示的系统且简便的方法,开拓了张量函数表示理论在现代力学多方面的应用,如:高对称性材料的本构、强度和屈服关系;损伤材料内结构与损伤张量的内在关系;损伤和高分子材料内结构演化;细观力学新方法。
他主持完成的“张量函数表示理论与材料本构方程不变性研究”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 陈至达、谢和平致力于有限(大)变形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陈至达专于非线性有限变形力学理论,竭力推进近代力学的进展。谢和平于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来研究矿山岩体灾害事故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破坏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支护设计等重要领域。
1985年起,谢和平、陈至达将分形方法应用于裂隙岩体非连续变形、强度和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开采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5年“岩石损伤断裂的分形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谢和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 高玉臣在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及大变形的研究中,建立了两种基本的弹性大变形本构关系,给出了应力状态的新的描述,完成了大变形情况下应力张量的分解,以及用基面力对大变形能量原理的描述,并解决了若干大变形奇异点问题,揭示了大变形弹性裂纹的扩张区及收缩区等。
1999年“纤维复合材料的细观断裂模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 戴天民在理性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的研究中,在非线性弹性理论的变分原理,连续统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广义连续介质力学及其应用,非局部变分力学,广义连续统力学中的多场问题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
本文根据网络资料和上海大学程昌钧教授撰写的《理性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原文是2007年7月的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会议上的报告稿,后来发表于《力学与实践》)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