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讲清非线性动力学、混沌、分型、网络科学、复杂系统的...
动力学发展的历史 十七世纪中期(mid-1600s),牛顿到达他的学术巅峰——发明微积分、发现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解释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也就是二体运动(2-Body Motion),行星和太阳二体。之后牛顿仰慕者们希望将二体运动扩展到三体运动时,但是由于三体运动太难计算,他们一直卡住没有什么进展。一卡卡到了十九世纪晚期(late-1800s),因为定量研究走不通,Poincaré提出从定性角度去研究三体运动,使他成为了窥见混沌(Chaos)的第一人。他从确定的公式出发,发现了能够产生不循环的、对初始条件敏感的行为,从而认为无法通过计算长期的精确预测三体运动的结果。
但是他的研究成果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直到二十世纪中期(mid-1900s)之前,动力学还是基本围绕非线性振子(Nonlinear Oscillator)以及它在物理和工程领域的应用发展的,主要应用在无线电、雷达等方面。
到了1950s,计算机开始出现,人们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动力学系统进行实验。
1963年,Lorenz在使用计算机来模拟大气系统,研究天气预测的时候,发现简单的几个因素复合就产生了一种神奇的现象,这个动力系统不会稳定下来变成周期性或者静止的点,而是一直以一种非周期性的不规则的方式震荡,蝴蝶形状的Chaos图形就是在他的实验中得到的。
混沌和非线性 1970年后,混沌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Ruelle和Takens研究了扰流(Turbulence)的触发;May则在生物学领域提出用混沌来解释人口增长模型,让大家理解到了非线性的重要性和用线性来简化产生的问题;物理学家Feigenbaum则发现了在不同领域、不同特征的系统,往往发展出相似的混沌系统,提出这是一个普适的定律(Universal Law)。
同样在1970s,Mandelbrot发现了分形(Fractal),直到现在爱好者们还在用计算机画出漂亮的无限Zoom in的Mandelbrot分形。
1980年后,混沌理论开始成为热门研究。
书中给出表格:
A Capsule History of Dynamics
动力学的数学逻辑结构 小心,这里要出现数学公式了。
为了把现实世界的运动归类,Strogatz教授提出可以根据两个指标:一个是动力学系统维数,也可以称为阶数,就是系统涉及变量个数,另一个是这个运动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
那我们先来看看他是怎么用数学来描述系统。
例1:牛顿物理中的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
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个物体的速度v是恒定的,不管物体运动到哪里。我们可以画图,纵坐标是速度v,横坐标是物体的位置。
这里的速度v,实际就是dx/dt,就是这个物体的位置的变化率,按照牛顿对导数的记号方法,用x上面加一点表示。
这样这个系统的数学公式就是: ,其中a是一个常数。
这个公式里,有一个变量,,Strogatz教授称这是一维的;然后等式右边不包含任何平方、变量相乘、或者以变量为输入的函数,他称这是线性的。也就是这是一个一维线性系统。
例2:牛顿物理中的一个受作用力加速运动的物体。
纵坐标是物体的速度v,横坐标是物体的位置x,我们可以画图:
按照上面的约定,我们可以写出这个系统的数学公式: ,其中a、b是常数。所以这个系统也是一维线性系统。
例3:Damped oscillator。一个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在有阻力的情况下随弹簧振动慢慢停滞的运动。
纵坐标是物体的速度v,横坐标是时间t,我们可以画图:
Damped oscillator的运动公式:
上面两条 和 的公式,就是描述这个系统的数学公式。通过这组公式可以看出,这个系统是二维的线性的系统。
通过这组公式可以看出,这个系统是二维的,同时因为右侧有变量x1输入sin函数,所以这个系统是非线性的。这是一个二维非线性系统。
用动力学的视角看世界 给出了系统的维度(或者说阶数)的定义,再给出了线性非线性的定义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世界的运动进行分类了。Strogatz教授给出了一张大图:
这图在上课时候写在黑板上是这样的:
这就是Strogatz教授对世界上的运动的归类的理解。
第一行是线性系统,我们就先不关心了,第二行是非线性系统,从一维(n=1)到二维到三维,这三部分就是这本书主要教授的内容。
而这张图的右下角,当n很大(n>>1)的时候,就是Network Science研究的领域,如果n是连续的话,这时就是广义相对论、扰流等研究的领域,整个右下角,统称为Complex Systems。也就是说,在理解了Chaos的数学表达之后,再将变量从3扩展到几万几亿个,就可以称之为Network Science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