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撤稿,科研作者应该更多了解的事(上)
今天是意得辑专家视点“发表道德月”的第十天,我们将带学者们正面了解一下撤稿这个严肃的话题。客观的了解什么是撤稿?为什么会遭到撤稿?谁有权利撤稿?撤稿后对想要引用的作者有什么影响?
希望对即将投稿或者已经投稿的您会有帮助。
开始之前,先要认知我们常说的撤稿是有两种英文翻译,一种叫做retraction,期刊主动发起的撤稿;一种叫withdraw,是作者主动发起的撤稿。以下和后续文章所谈及的均为retraction的范畴。
什么是撤稿?
虽然大部分的研究论文在发表前会经过同行评审的检查,有时候还是会在发表的文章中发现错误,如果不是很重大的错误,比如通讯地址错误或作者名字更正等小事,一般期刊会发布勘误声明,但如果错误严重到会让人质疑研究的有效性,那么就需要撤稿。撤稿是通知提醒读者有诚信问题的研究,比如先前引起极大风波的 STAP 细胞论文遭到《自然》撤稿即是一例。作者应该知道撤稿的目的不是要惩罚作者的错误,而是更正研究数据并保持科学的可信度。
为什么论文会被撤稿?
论文只有在有严重到无法用勘误或声明处理的错误时会遭到撤销,根据发表道德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的指南,期刊编辑在遇到下列情事时应考虑撤稿:
有明确证据显示研究发现不可靠,不管是学术不端行为(如伪造数据)或诚实的错误(如计算错误或实验错误)
研究发现已经发表在别的地方而且没有适当引用、取得同意或说明(复制研究适用)。
抄袭剽窃
不道德的研究
然而有时候期刊会因为害怕影响自己的声望而不提供明确的撤稿原因,他们担心读者会质疑期刊的同行评审过程。驻纽约记者暨 Retraction Watch 博客创始人 Ivan Oransky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设立期刊透明指数 (transparency index),利用撤稿声明清晰度等指标来排名,利用这个指数来帮助人们了解为什么论文为何无法证明研究可信性。不过,如果是作者自发性的撤稿,撤稿原因不明的问题仍然存在。
谁能撤稿?
虽然做出最终撤稿决定的人是期刊编辑,但不管是作者或是期刊编辑都能够发起撤稿,很多时候撤稿是由编辑与作者联合发出的。编辑会要求询问作者撤销有问题的论文,但如果作者拒绝的话,编辑就会自己撤销稿件。
如果期刊编辑决定要撤稿,会怎样执行?
最常出现的情况是期刊编辑收到研究论文有错误的信息,然后展开调查,如果调查发现是不端行为,便会发出撤稿通知。根据 COPE,撤稿内容需说明论文被撤销的原因并提供该论文的完整引用信息,点击这里看到撤稿声明范例。此外,被撤销的文章依然公开存在网路上并清楚标示撤销字样。COPE 更建议撤稿声明应该:
链接到所有能存取撤销文章的地方,像是所有的电子版本
清楚识别已撤销的论文,像是在撤稿声明标题提及论文标题和作者名字
他人能清楚辨认这是撤稿,不与更正、勘误、评论等声明混淆
及时公布以尽量减少误导出版物的不良影响
对所有读者免费公开,不需任何登录或注册要求即可看到
说明是谁撤销稿件
说明撤稿的原因,是学术不端行为还是诚实的错误
避免具有毁谤或中伤涵义的内容
撤稿是科研发表界广泛讨论的议题,而科研人员争相发表论文的压力更是近年来撤稿率不断升高的原因之一,虽然撤稿是科研发表不可避免的一环,但作者应该注意撤稿的含义并积极避免。
推荐阅读:关于撤稿务必了解的信息
在国际学术界,近十年来大量撤稿事件不断发生,是否已经在说明期刊特别是高分期刊的的撤稿率也在逐渐上升呢?
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的指引中建议如果是“一小部分误导大众(尤其是因为诚实错误),但其余部分是可靠的研究论文”需要修正。大部分的期刊发表论文都只有像是不正确的通讯地址这类的技术错误,只需要勘误通知重印即可。不过,如果存在严重失误的内容被发表了,那就需要将整篇文章撤下。这几年来,这类被撤下来的学术文章数量呈现增长趋势,虽然期刊数与文章发表数也在增长,导致撤稿率的真实性不是那么准确,这个现象不分领域普遍存在。造假、疑似造假、剽窃这类的科学不端行为是已发表在科学期刊的论文被撤掉的主要原因。
许多团体都在研究撤稿率的趋势以及过去几十年来的演变。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项研究,旨在了解各领域撤稿文章的范围和特点,研究从主要学科领域与出版商网站搜集了 42 个文献资料库来了解撤稿文章,研究了自 1928 到 2011 年撤稿的 4,449 篇学术出版文章。撤稿数从2001年到2010年呈现上升的趋势,另外,由于涉嫌抄袭和作者刻意重复发表到导致撤稿的比例(47%)远超过研究行为不端或伪造数据的比例(20%),甚至超过可疑数据和数据诠释错误的比例(42%)。根据这项研究,大部分的撤稿没有数据缺陷,且大部分撤稿的作者并未被指出研究行为不端。
另一项最近《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发表的研究发现有三分之二的撤稿都是因为某种行为不端。该研究自 PubMed 提取了 1973 年至 2012 年 5 月 3 日为止生物医药及生命科学领域被撤稿的 2,047 篇文章,只有 21.3% 的撤稿是因为错误,而 67.4% 的撤稿是行为不端,包含造假或疑似造假(43.4%)、重复发表(14.2%)和剽窃(9.8%)。
撤稿数上升的原因还可能是出版商自2005年开始使用软件来检查抄袭和重复发表,因此先前无法轻易发现的状况,现在能被找出。此外,因为期刊论文发表被视为科研人员的潜力与成就,基金单位也参考研究人员的论文发表记录来开展评审,科研人员面临了要快速且大量发表研究的压力,这造成他们开始从事不端行为,或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详细检查研究与论文的各个面向是不是符合发表道德规范。
大部分的期刊因为担心影响自己的声誉所以不提供撤稿的详细原因,这导致无法了解撤稿背后的真正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纽约记者兼博客 Retraction Watch 的共同创始人 Ivan Oransky 建议创立一个“透明度指数”,利用撤稿原因清晰度等指标来给期刊排名,人们可以借用这个指数来了解一些论文失败的原因。
撤稿是学术出版界热议的一个话题,甚至像《科学》、《自然》这些知名期刊都撤过稿。但撤稿数的增加不代表舞弊行为的增加,纽约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微生物学家兼 mBio 期刊编辑 Arturo Casadevall 表示:「过去几十年来撤稿率从 0 上升到 0.01% 不过是发觉问题存在的意识提高的正面现象。」
来自:科学网博客作者:Editage意得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