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axy163 发表于 2012-3-15 15:14

本帖最后由 Galaxy163 于 2012-3-15 15:14 编辑

秦风 发表于 2012-3-15 00: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15 # david6404 的帖子

传递函数没有单位,为G=输入/输出,一般只有在起振点及一阶峰至一阶谷之间某频 ...
输入输出物理量不一致,传递函数是有单位的。

yptang 发表于 2012-4-12 13:05

外行,学习中.....

zans 发表于 2012-4-13 21:41

受教了 谢谢

浩天一剑 发表于 2012-4-17 20:31

我感觉从两张图上看,在600HZ开始进入共振,但在驱动的波谷处,也就是传递函数的峰值对应的频率点才应该是试件的一阶频率吧,在600到800HZ之间,还请楼主指导下。

hcharlie 发表于 2012-4-18 08:10

本帖最后由 hcharlie 于 2013-3-4 15:24 编辑

回复 34 # 浩天一剑 的帖子

驱动的峰值,传递函数的谷点是共振,原因是共振时要消耗大量的功率。
驱动的谷点,传递函数的峰值,为反共振点。
我知道你的想法,这样解释能不能更清楚点:
我们将振动台面上装一个弹簧--大质量系统,控制点是在台面上,并不在上面的质量上,当达到质量--弹簧系统的共振频率时,质量块的振幅大了,但控制点的振幅由于动力吸振器的原理而减小,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这时会自动抬升功率,使控制点达到要求。
相反,当达到质量--弹簧系统的反共振点时(见注),大质量块近似静止不动了,这时振动台面的负载大大减轻,于是自动减小功率,维持台面的要求的振幅,产生控制点(非质量块测量点)传递函数的峰值。
(注:多自由度系统才会出现所谓反共振,上面的说法是简单化了的。)

张慧乐 发表于 2012-4-18 21:00

回复 35 # hcharlie 的帖子

楼主你好!我是刚从事这个行业的小白,能把您的邮箱留个我吗?我有问题想请教您。谢谢!

浩天一剑 发表于 2012-4-18 21:56

这里的传递函数是试件A的响应曲线吗?如果是的话,当驱动峰值的时候,振动台面进入反 共振,台面的响应曲线应该是波谷,试件A的响应曲线应该出现共振峰才对啊。

Aries 发表于 2012-4-18 23:18

相较于通过驱动谱和传递函数来寻找共振点
直接通过产品上的响应曲线,看产品在某个频率的响应最大来判断共振频率
这两个方法有什么优劣呢?
还是说从产品响应曲线上找出来的共振频率会不准确?

hcharlie 发表于 2012-4-19 07:18

回复 38 # Aries 的帖子

振动台试验主要目的不是找共振,不是做模态试验,是做产品的抗振,得到共振频率是顺便的。振动台试验是闭环控制,做模态试验并不合适。

Aries 发表于 2012-4-20 10:47

本帖最后由 Aries 于 2012-4-20 10:49 编辑

呵呵,只是看到既然有这么个帖子,就顺便请教下这两个方法的优劣?倒没说非要用振动测试去找神马共振点

因为从产品曲线的响应上找共振频率反而更简单明了,如果通过驱动谱和传递函数找共振频率没有优势,又何必要多此一举呢?

而且实际上,于我个人而言,就算知道了共振频率,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充分去利用这个信息,充其量只是得出个结论,在这个频率上有共振而已。嘿,俺只是个做测试的,既不是学力学的,也不是学机械的,所以其实并不是很清楚究竟该如何充分利用振动测试所获取的实验数据。

hcharlie 发表于 2012-4-20 11:44

回复 40 # Aries 的帖子

我是提醒试验员一般只看控制谱,比较难判共振。如果没有测点数据,可以用驱动,传递函数法判出共振。
你说的很正确,测出共振是测量员的事,有什么用处是力学人员的事。如果又懂力学又懂测量那就最好了。

Aries 发表于 2012-4-20 13:37

本帖最后由 Aries 于 2012-4-20 13:38 编辑

呵呵,我倒不是想说测出共振是测试员的事,有什么用处是力学人员的事。
只是于我个人来说,我委实不清楚共振频率到底该怎么用
比如就我遇到的测试而言,绝大部分时候频率范围是5-1000Hz,而要做一个共振频率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夹具(产品)会非常困难吧?此外,我主要做消费电子类产品,这类产品的共振频率也会落在1000HZ以内,就算对产品的结构做调整,受实际条件限制,产品的结构实际上并不能有太大的调整,尤其是现在消费电子产品都在往高集成度,小体积,小重量的方向发展,所以最终产品的共振频率也没能有太大的变化。

nothjake 发表于 2012-4-27 16:35

超过1000hz的夹具确实比较难做。现在也有很多公司的测试人员对夹具工装根本不在意,只要能固定好就行了,这个确实是一个通病。

mtbzl 发表于 2012-4-27 16:54

回复 39 # hcharlie 的帖子

确实,这点前段时间有人指点过此处,振动台做模态试验 不合适 结果也不会准确

yangqingyu 发表于 2012-5-7 14:18

兄弟们谁是北京的?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怎样解读振动试验曲线资料?